- 来源:
- 作者:
- 发布时间:
2008-04-21 09:00
新余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新余调查队
2007年,全市人民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,紧紧围绕人口小市向经济强市跨越、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新余的目标,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,以大开放为主战略,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,决战决胜“工业500亿”,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在又好又快轨道上取得重大突破。
一、综合
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。据核算,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78.12亿元,比上年增长15.8%,增速列全省第一,连续六年实现15%以上增长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4.45亿元,增长5.2%;第二产业增加值177.45亿元,增长19.5%;第三产业增加值76.22亿元,增长12.9%。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24779元,比上年增加5605元。按全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200美元,比上年增加812美元;标志着新余已经跨入了世界银行公布的中等收入水平的门槛。
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.7:58.9:30.4调整为8.8:63.8:27.4,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4.9个百分点。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,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4.32亿元,增长24.8%,占GDP的比重达55.5%。
财政收入增势强劲。全年财政总收入41.56亿元,比上年增长38.4%,年度增收首次突破10亿元;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14.9%,居全省第一。地方财政收入19.26亿元,增长38.0%。
市场物价呈结构性上涨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.45%(见表1),其中,食品价格上涨12.04%,衣着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、交通和通信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下降1.84%、0.12%、2.00%、0.36%;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.99%。
表1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为100
项 目 |
指 数 | |
居民消费价格 |
104.45 |
|
食品 |
112.04 |
|
其中:粮食 |
113.94 |
|
油脂 |
124.62 |
|
肉禽及其制品 |
131.67 |
|
蛋 |
125.33 |
|
烟酒及用品 |
100.37 |
|
衣着 |
98.16 |
|
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|
99.88 |
|
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|
102.49 |
|
交通和通信 |
98.00 |
|
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|
99.64 |
|
居住 |
105.34 |
|
年末企业景气指数(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)为162.09%;企业家信心指数(宏观经济景气指数)为134.06%。
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:价格上涨压力进一步加大,三次产业结构有待优化,三产发展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,资源消耗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大,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。
二、农业
农业生产形势平稳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9.15万亩,比上年增长0.9%,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33.01万亩,增长0.6%;棉花播种面积6.93万亩,下降1.8%。粮食总产量54.05万吨,增产2.24万吨,增长4.3%。肉类总产量6.21万吨,下降1.8%;棉花产量9319吨,增长36.3%;苎麻产量3066吨,增长12.8%;水果产量27519吨,增长16.0%;水产品产量37209吨,增长11.4%。全年完成造林10.7万亩,增长12.6%,森林覆盖率达到53.8%。
表2 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:万吨
产品名称 |
单位 |
绝对数 |
比上年增长% |
|
粮食 |
吨 |
540496 |
4.3 |
|
棉花 |
吨 |
9319 |
36.3 |
|
油料 |
吨 |
11944 |
-13.5 |
|
苎麻 |
吨 |
3066 |
12.8 |
|
水果 |
吨 |
27519 |
16.0 |
|
蔬菜 |
吨 |
164275 |
-15.1 |
|
生猪出栏 |
头 |
650124 |
2.5 |
|
牛出栏 |
头 |
56464 |
-20.0 |
|
羊出栏 |
头 |
22301 |
16.8 |
|
牛奶 |
吨 |
272 |
-25.9 |
|
水产品 |
吨 |
37209 |
11.4 |
|
农业生产条件改善。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76.15万千瓦,比上年增长14.9%,其中: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4.85万千瓦,增长9.6%;联合收割机560台,增长30.2%;农用运输车3600辆,增长9.1%。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(折纯)2.39万吨。农村用电量20.11亿千瓦小时,下降7.0%。有效灌溉面积71.37万亩,新增0.62万亩。
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。全市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1.78亿元,试点村完成规划349个,完成改水360个,改厕360个,新建沼气114个。新建改建农村公路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。全市工业增加值155.48亿元,比上年增长22.5%,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.9%,比上年提高6.3个百分点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.0%,其中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3家,实现销售收入527.95亿元,增加值146.27亿元分别增长49.9%、31.7%,全面实现“工业500亿”目标。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。
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加强。钢铁、光伏、新材料、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6.77亿元,比上年增长35.4%,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3.8%,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0.2个百分点。
表3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单位:亿元
指 标 |
增 加 值 |
比上年增长% | ||
规模以上工业 |
146.27 |
|
31.7 |
|
其中:轻工业 |
43.43 |
|
68.5 |
|
重工业 |
102.84 |
|
21.6 |
|
其中: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|
61.87 |
|
11.9 |
|
集体企业 |
4.66 |
|
18.8 |
|
股份制企业 |
72.67 |
|
23.4 |
|
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|
32.42 |
|
76.1 |
|
私营企业 |
34..64 |
|
31.1 |
|
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。全年发电量42.0亿千瓦小时,比上年增长23.9%;钢材553.69万吨,增长14.3%;钢产量573.52万吨,增长10.5%;服装6058.5万件,增长42.8%;激光视盘机177.3万台,增长46.2%。
表4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
产品名称 |
单 位 |
产 量 |
比上年增长% | ||
原煤 |
万吨 |
217.11 |
|
2.4 |
|
乳制品 |
吨 |
6523 |
|
-8.7 |
|
配混合饲料 |
吨 |
58576 |
|
2.6 |
|
冷冻饮品 |
吨 |
23712 |
|
-11.0 |
|
大米 |
万吨 |
63.70 |
|
42.6 |
|
激光视盘机 |
万台 |
177.30 |
|
46.2 |
|
纱 |
吨 |
54290 |
|
74.4 |
|
布 |
万米 |
593.66 |
|
7.7 |
|
苎麻布 |
万米 |
4981 |
|
-11.7 |
|
服装 |
万件 |
6058.52 |
|
42.8 |
|
皮鞋 |
万双 |
281.20 |
|
78.3 |
|
油漆 |
吨 |
3273 |
|
83.0 |
|
焦炭 |
万吨 |
156.32 |
|
7.2 |
|
水泥 |
万吨 |
185.20 |
|
3.3 |
|
生铁 |
万吨 |
469.10 |
|
5.0 |
|
钢 |
万吨 |
573.52 |
|
10.5 |
|
钢材 |
万吨 |
553.69 |
|
14.3 |
|
发电量 |
亿千瓦小时 |
42.03 |
|
23.9 |
|
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.46%;实现利润37.48亿元,比上年增长224.1%;实现利税总额58.58亿元,增长122.9%;亏损面为10.8%,下降5.2个百分点。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200点大关,创历史最好水平,达到233.43%,比上年提高56.53个百分点。
工业园区加速发展。年末全市入园投产工业企业达170家;安置从业人数3.81万人,净增就业岗位1.57万人,比上年增长69.9%;园区完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、利润、利税分别为174.50亿元、15.28亿元和17.41亿元,分别增长88.3%、199.0%和152.3%。
建筑业稳定发展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.0亿元,增长3.7%。具有专业承包和施工总承包的建筑企业65家,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.51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9%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。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.0亿元,比上年增长53.2%。其中,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9.7亿元,增长72.9%。在城镇投资中,第一产业投资0.9亿元,下降48.3%;第二产业投资87.8亿元,增长137.0%,其中工业投资达87.8亿元,增长137.0%;第三产业投资51.0亿元,增长21.4%。非国有投资77.4亿元,增长48.8%。
表5 2007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:亿元
行 业 |
投 资 额 |
比上年增长% | ||
总 计 |
139.7 |
|
72.9 |
|
农、林、牧、渔业 |
0.9 |
|
-48.3 |
|
工业 |
87.8 |
|
137.0 |
|
采矿业 |
6.7 |
|
-7.2 |
|
制造业 |
72.8 |
|
181.5 |
|
其中: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|
0.6 |
|
-25.2 |
|
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|
4.5 |
|
776.7 |
|
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|
31.2 |
|
882.7 |
|
专用设备制造业 |
1.3 |
|
52.6 |
|
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|
17.2 |
|
2133.7 |
|
通信设备、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|
0.3 |
|
42.4 |
|
电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|
8.3 |
|
108.1 |
|
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 |
1.9 |
|
-8.3 |
|
信息传输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|
0.04 |
|
-90.6 |
|
批发和零售业 |
2.2 |
|
-15.5 |
|
住宿和餐饮业 |
2.0 |
|
625.2 |
|
房地产业 |
22.7 |
|
37.6 |
|
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|
14.0 |
|
12.5 |
|
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|
0.2 |
|
227.3 |
|
教育 |
3.8 |
|
126.0 |
|
卫生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|
0.6 |
|
10.9 |
|
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 |
0.5 |
|
-83.7 |
|
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|
4.1 |
|
59.9 |
|
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。全市共实施重点工程项目120项。其中,新钢三期技改完成投资27.72亿元,赛维1600MW硅片和1.5万吨高纯硅料项目完成投资16.54亿元,分电330MW循环硫化床项目完成投资6.28亿元和江锂锂盐、电解镍项目完成投资4.40亿元;抱石大道、仙女湖大道等工程进展顺利。
房地产业有序发展。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2.1亿元,比上年增长39.1%。商品房竣工面积113.
五、国内贸易
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.7亿元,比上年增长17.9%。分城乡看,城市零售额42.5亿元,增长19.0%;农村零售额21.2亿元,增长15.7%。分行业看,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9.1亿元,增长16.6%;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2.4亿元,增长26.8%;其他行业零售额2.1亿元,增长2.1%。
六、对外经济
对外贸易成倍增长。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13.10亿美元,居全省第三,比上年增长156.8%,居全省第一。其中,出口6.86亿美元,居全省第二,增长150.2%;居全省第一;进口6.23亿美元,增长164.6%。
利用外资增势强劲。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数18家,合同金额4.79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191.5%;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.96亿美元,增长138.4%,现汇出资额居全省第二。实际使用国内市外资金75.41亿元,增长14.2%。
七、交通、邮电和旅游
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。全年公路、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1.55亿吨公里,比上年增长6.8%;完成旅客周转量6.18亿人公里,增长1.1%。铁路全年发送旅客159万人,增长20.5%;发送货物768万吨,增长12.1%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
表6 2007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
运输方式 |
货物周转量 |
货物运输量 |
旅客周转量 |
旅客运输量 | ||||
绝对数(万吨公里) |
比上年增长(%) |
绝对数(万吨) |
比上年增长(%) |
绝对数(万人公里) |
比上年增长(%) |
绝对数(万人) |
比上年增长(%) | |
总 计 |
115467 |
6.8 |
2391 |
6.5 |
61849 |
1.1 |
1389 |
2.2 |
其中:铁路 |
|
|
768 |
12.1 |
|
|
159 |
20.5 |
公路 |
115163 |
6.8 |
1535 |
4.4 |
61338 |
1.1 |
1206 |
0.2 |
水路 |
304 |
-5.9 |
88 |
-3.3 |
511 |
4.3 |
24 |
4.3 |
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。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1.89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5%。其中,电信业务总量11.03亿元,增长13.7%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.13万户。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6.96万户,农村电话用户8.17万户。新增移动电话用户7.92万户,年末达54.32万户。计算机互联网用户6.03万户,增长57.7%,增加2.21万户。
旅游市场繁荣。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95.6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25.3%;接待入境游客4046人,增长28.0%。国内旅游收入17.3亿元,增长26.0%;旅游外汇收入110.2万美元,增长26.0%。
八、金融、证券和保险业
金融市场运行稳定。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款余额222.6亿元,比上年增长18.4%,比年初增加34.7亿元,同比多增4.9亿元。其中:企业存款余额41.4亿元,比年初增加10.6亿元;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5.6亿元,比年初增加11.4亿元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3.8亿元,增长24.3%,比年初增加30.1亿元,同比多增6.0亿元。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94.1亿元,比年初增加21.7亿元;中长期贷款51.0亿元,比年初增加10.1亿元。金融机构存贷差68.8亿元,比上年增加4.7亿元。金融机构全年现金收入496.9亿元,比上年增长37.0%;现金支出500.3亿元,增长37.4%;收支相抵,净投放货币3.4亿元,增长1.5倍。
资本运作取得新突破。江西赛维LDK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主板成功上市,一次性募集资金4.69亿美元,创下单个国内企业在美募集资金最多纪录,成为全省首个在纽交所上市的企业。新钢公司借助新华股份公司定向增发实现整体上市,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87.11亿元。
证券业发展迅猛。年末全市证券营业网点3家,全年证券业总产值2.65亿元,比上年增长5.5倍;其中,营业收入1.51亿元,增长2.9倍;印花税1.29亿元,增长16.6倍。
保险业健康发展。全年保费收入4.97亿元,比上年增长12.1%。其中,寿险保费收入3.53亿元,健康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.19亿元,财产险保费收入1.24元。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合计1.59亿元,增长70.1%。其中,寿险给付0.96亿元,健康和意外伤害险赔款0.09亿元,财产险赔款0.58亿元。
九、教育和科学技术
教育事业蓬勃发展。全年普通高校在校生1.14万人。普通高中、初中、小学在校生分别为2.5万人、3.1万人和8.5万人。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。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%,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%。特殊教育在校生197人。年末拥有幼儿园107所,在园幼儿2.17万人。全市共录取本专科生1.18万人,录取率为67.3%。新建扩建城区小学3所,新余高专新校区建设顺利推进。年末各类民办学校181所,在校学生7.5万人,高中阶段以上层次民办院校26所,在校学生5万人。
科技活动取得新进展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支出10.64亿元,比上年增长60.6%,占GDP的比重为3.8%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0.28亿元,增长117.2%。41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计划,10项产品获得省优秀重点新产品称号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.67亿元,占GDP的9.23%。
全市有11家产品检测实验室(中心、站),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个。
十、文化、卫生和体育
文化事业平稳发展。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,文化馆3个,公共图书馆3个,博物馆2个,档案馆5个。全市共有广播电台1座,电视台1座,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座,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.64%;有线电视用户10.02万户,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.14%。
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。年末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1个,其中医院、卫生院45个,妇幼保健院(所、站)48个,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防疫站)3个,卫生监督检验所3个。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875人,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28人,注册护士1552人。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013张。
体育事业继续发展。成功承办中日韩举重锦标赛等国际性赛事,全年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6枚、银牌3 1枚和铜牌37枚。
十一、人口、人民生活、就业和社会保障
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。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,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12.58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0.67万人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.78万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7.8%,比上年提高0.3个百分点。全年出生人口1.52万人,出生率为13.50‰;死亡人口0.67万人,死亡率为6.00‰;自然增长率为7.50‰,比上年下降0.18个千分点。城镇化率为51.85%,提高1.85个百分点。
表7 2007年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:万人
指 标 |
年 末 数 |
比 重 % | ||
总人口 |
112.58 |
|
100.00 |
|
其中:城镇 |
58.37 |
|
51.85 |
|
乡村 |
54.21 |
|
48.15 |
|
其中:男性 |
59.50 |
|
52.85 |
|
女性 |
53.08 |
|
47.15 |
|
其中:0-14岁 |
23.50 |
|
20.87 |
|
15-64岁 |
80.30 |
|
71.33 |
|
65岁及以上 |
8.78 |
|
7.80 |
|
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76元,比上年增长16.0%;农民人均纯收入5010元,增长16.0%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756元,增长23.7%。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.8%,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1.0%。年末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
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。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6.32万人,比上年增加2.45万人,其中:第一产业21.05万人,增加0.02万人;第二产业22.98万人,增加0.30万人;第三产业22.29万人,增加2.13万人。年末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8.79万人,比上年增加0.13万人。建立再就业小额贷款财政贴息激励机制,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.18万人,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.71万人,其中“4050”人员859人。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.41亿元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.1万人,跨市劳务输出18.25万人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.5%。
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完善。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4.10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1.62万人。全年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561.3万元,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.38万人。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,发放农村低保金1615.9万元,享受低保人数3.49万人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8.6万人,增加3.5万人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.64万人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.58万人,增加0.08万人。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1.64万人,增加1.56万人。生育保险的人数为10.40万人,增加0.30万人。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1.21万平方米,廉租房受益户数1092户。农村民政部门医疗救助人数3.08万人次,城市医疗救助0.15万人次。
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。年末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1010张,收养各类人员708人。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4个。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893.5万元,筹集社会公益金662.7万元。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25.5万元。
十二、资源、环境与安全生产
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。全年水资源总量15.72亿立方米,人均水资源量
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。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1个,设立环境噪声监测点143个。袁河新余段水质保持三类标准,袁惠渠水质由五类跃升至三类;孔目江和仙女湖两个饮用水源水质达到了饮用水源水质要求。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.99%;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8.54%;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减少2.7%,COD排放降低3.6%,城市空气质量除城西工业区域外均达到二级标准。污水处理厂、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,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61.61%。
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。孔目江湿地公园二期、抱石公园一期改造完工,北湖公园改造加快推进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.8%,孔目江湿地公园被批准为全省首个国家湿地公园,新余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。
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。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16起,比上年减少91起,死亡57人。其中,道路交通事故103起,减少90起,死亡39人;工矿商贸事故13起,死亡18人。
注:
(1)本公报所列生产总值为快报数,其余各项数据均为年报数。
(2)公报中所列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